人才培养
游学报告
杨静同学游学报告
来自:十大菠菜软件 时间:2015-01-22浏览:

 

广州词学会议综述

此次在广州参加词学会议,领略了许多著名学者的精彩论文,以下对在本次会议中听到的论文进行简要的分类及总结。全文可以简要的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在学术会议中听到的28篇论文的概述和分篇简要评价,其次是对各文体相互交融的感悟,最后是参加本次会议学到的论文写作的方法感悟。

首先是在开幕式和闭幕式上,学者对当前的词学发展趋势做出评述,首先陶文鹏老先生概述了这六十多年来词在《文学遗产》的发展概况。有150多位词人在其上发表了170多篇文章,词学发展繁茂,词学队伍很大。之后介绍了在《文学遗产》获奖的论文以及在其上展开的争论,其中关于李煜词的争论,对李清照词的评价讨论以及关于词的韵律等方面非常精彩激烈。《文学遗产》与词学相互支持,词学发展人才济济,研究有很大的成就,但仍然需要加强对元明清词以及现代词的研究。同时,参与当代词学的理论和评述,也需要加强词学的艺术研究。闭幕式上,朱惠国的《民国词研究的现状及其思考》概况了民国词的研究现状,近年来成为热点,研究颇多,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体现在两大方面,首先是民国词时间上的界定,以创作时间或发表时间或人为准,民国的跨度很短,因此解决时间界定最好还是以发表时期为准。其次说明了民国时期词作的分期。最后简要说明了民国群体和词社的研究。简要的提出了几点民国词这几年出现的一些问题,有权威性的界定作用。最后,施议在《21世纪词学的前世与今生》中概论了词学的发展历程,给人一个宏观的概念。

接下来将分场听到的25篇论文做简要的分类,分为六类,首先是考证类别的论文,包括对版本和校勘的考证;其次是词学思想理论方面的论文,包括对词学史的分析和一些特殊的词学理论的分析;词学家的个案研究,具体分析四位词学家的作品风格;其次是六种类别词的具体分析;词的艺术风格方面,着重分析了词的声律格式和戏剧特征;最后是词的发展流变,有多篇论文详细解释了词的诗化,也有学者注意到了诗的词化,属于不同种文体之间的相互交融和影响。以下为具体论述,每篇论文都包括该论文的内容概述和简要的评价。

考证类的论文有三篇:

杨景龙《花間集校勘的几点说明》较为细致的做了《花間集》的校勘,梳理了《花間集》的版本流变和现存情况。包括版本特征和字体差异。增补了失校和误校几百处,更加细致。杨先生在论文中也详细说明了自己取的比较特别的本子,对版本做了简要的介绍。论文最后一部分对《花間集》的总目做了介绍,区分了不同的版本。

夏令伟的《论王国维词之海宁王忠慤公遗书本》论文分为三部分,首先介绍了《忠慤遗书》本的基本情况,收王国维词作比较全面,第二部分是《忠慤遗书》本的版本来源,《忠慤遗书》本《苕华词》不仅是合《人间词》甲、乙稿”, 而且还依据了抄本。第三部分是《忠慤遗书》本的版本影响,首先是对王国维词名的影响,一般是被称作《人间词》,又称作《苕华词》,其次是对王国维校勘的影响。对本书的梳理下了很大的功夫,全文的内容较为清晰明确,对版本的探讨有其价值,但对某些问题的解释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如需要审定前后的变化。

宋娟《宋代笔记在宋词人考证中的史料价值》强调了笔记对研究宋词的重要性,以唐先生《宋词四考》与王先生《全宋词审稿笔记》为考察对象,综论宋代笔记在《全宋词》编纂中的史料价值,并肯定了对宋代笔记史料的充分发掘。属于文献学的研究范畴,研究词作首先要把基础知识了解清楚,因此了解作家的生平很重要,笔记是随笔而记,带有随意性,理论上来讲,作为第一手资料,更为真实可靠,更接近于那个时代的真实情况,能展现真情实感,具有史料的真实性,因此对研究宋词具有极大的意义。但另一方面,其真实性的界定也显得尤为困难,是作者无意而记,还是故意为之,都需要详细的界定,因此笔记的使用也需要谨慎小心。

词学思想和理论方面的有四篇:

孙克强先生的《唐宋词学史上的三座里程碑》指的是三篇文章,分别是欧阳炯的《花间集叙》、李清照的《词论》和沈义父的《乐府指迷》。中间都间隔一百多年,《花间集叙》主要强调文人词和民间词的差别,“高雅”二字成为关键,体现在作者、作品、声律格式之上,打破了民间词一统天下的局面,文人词登上词坛。李清照的《词论》在诗词之辩的背景下出现,强调词别是一家,词具有音乐性,评论也融入了诗学理念,否认词为艳体,是词学理论的进一步推动。沈义父的《乐府指迷》出现时,词已经不可歌了,正视词为案头文学,总结文字格律。词学在不同的阶段出现不同的特征,文学理论批评也就出现不同的成就,创作和理论在同时向前发展。

钱建状先生的《女性主义、隐喻与心理分析》评述了艾郎诺教授在《才女的重负—诗人李清照及其接受》中以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关照分析李清照的一生,同时,以暗喻和心理视角来分析李清照的一生,较为清楚明了的概述李清照的内心情况。缜密的思维分析,很值得借鉴。借用西方的文学理论来分析中国的文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不可否定,也是一定新的视角,新的分析方式,对文学的分析也具有很大的意义。

彭玉平《论词之“要缈宜修”说》对王国维提出的词“要缈宜修”的特征作出具体的评述,“要缈”被认为是好貌的意思,没有很大的争论,“宜修”则有较大的争论,有一种看法是“应该修饰”的意思,但是通过考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观点,以及回归到最先提出“要缈宜修”观点的屈原本文中,“宜修”的解释都不是很恰当,解释为精微细致、含蓄柔婉、妆容得宜而别具韵味的美似乎更加恰当,更好一些。本文的考证具有很大的意义,方法值得借鉴,读文章要细致认真,考证文意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包括文字训诂,回归本源意义等方法结合才能考求到本义。

傅宇斌的《“东坡范式”与晚清四大家词学门径的扩张》周济提出的宋四家门径,追求的是一种从空到实,从虚到浑的技巧完成。是当时很完美的理论。晚清四大家对东坡词的认识显然不仅超越了常州词派以前诸家的议论,也超越了常州 词派诸家的论述,他们将苏词的特质无疑挖掘得更为全面,更为深刻了。更加加深了历来对苏轼的普遍看法,形成了“东坡范式”,在评述和创作上都有很多的实践,晚清四大家在新旧学术更替的时代, 仍然是采用传统的批评方式,但对苏词认识的丰富性却显然可以包容现代学术批评下所取得的各种论述,这也许说明了晚清四大家的批评的确是传统词学的集大成期,也意味着传统词学的最后辉煌。也让我们看到了更新旧有的理论批评具有很大的意义。

词人个案研究方面。四篇,分别是关于张说、屈大均、冯延巳和辛弃疾。

黄坤尧先生的《张说歌词与盛唐乐章》主要概述了张说的词作,六调十九阙,除《乐世》一首,乃大曲摘遍,属小曲外。其余《苏摩遮》五遍,《舞马》六遍及三遍,《踏歌》、《破阵乐》各两遍,则属于完整的大曲歌词,配合舞乐,场面盛大,演出者可达到百人以上,都是盛唐著名的曲调。记录了唐代乐曲和歌词实况,描述歌舞场面,盛大精彩,堪称盛唐乐章,同时也反映了帝室风光,公候生活,民殷物卓,四夷来服,展现盛唐气象。本文将词学的发展向前推到张说写的歌词,重新诠释词学的起源,但歌词如果算作词学的起源的话,唐代的许多歌词都值得研究。

候雅文先生的《岭南屈大均词在晚清词学的意义》通过关照清代对屈大均词的评述来反观当时词人的心态和处境,清初对他的推崇原因集中在同乡推崇以及表达身世出身之感,尤其是朱祖谋先生的评述最具代表性,着重表达自己的身世时代之感,两人具有相似的经历,同样肩负保护传承传统的责任,对屈大均的评论也体现了他自己的家世、身世之悲。文中所表现的关照理念很值得借鉴,从评论家本身的社会及情感经历来分析他的评论,结合相关的背景,就会对其理念有更加深刻明了的理解。因此在分析每个作家理念之前了解社会背景以及其心理有很大的意义。

孙艳红《论冯延巳词柔婉清雅的词体特征》从词体角度来分析冯延巳词的特征。女性化的情感视角,分为女性词和女性化词,女性词是直接以女性形象的描写来体现的,女性形象的刻画诗朦胧淡化,趋向雅化,含蓄优雅,不是柔媚的状态出现,是有主体意识存在的。女性化词没有直接写女性特征,但却深层的表现了柔婉清雅。冯延巳通过女性视角写出自己感情的纤细敏感,优柔婉曲。也在情感中加上了淡淡的忧伤。虽然是娱乐宾客的,但也加入了文人雅,实现了雅化,加入了文人化的感伤,体现了在欢乐下的哀婉。论文中的研究非常的细致,但是概念界定不清楚,尤其表现在对女性视角的界定,女性词和女性化词的区分标准也不是特别的清晰。

汪超《论辛弃疾词中的地名》辛弃疾词作中的地名都是真切存在的地名,与其情感表达、现场书写等均有关系。首先文章概述了地名的联想方式,有四种,当地,当人,典故,景观相似联想到的地名。其次说明运用地名的地点,基本不提山东故乡的地名,北方地名很多,但不提信州地名,这与稼轩的心态有所关联。最后说明地名所起到的文学意义主要有确定或延展时空,以及即兴写作时迅速组织文本。而最后,作者也提出地名作为文学作品的组成部分,因作家个体差异而不同,尚值得继续讨论。本文的视角明确,以地名为标准来分析了嫁轩词的一些具体的特征,分析出了嫁轩词的某些特殊的特征,有其意义存在,梳理较为深入细致。辛词运用地名的手法与总体辛词的风格以及有什么特殊性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运用地名可以体现历史性,但过多的在词中提到地名也是一种拼凑,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

词的类别研究。六篇,分别是闺怨词、采莲词、题画词、酬赠词、休闲词和被称为“绝唱”的词。

罗燕萍《花间词中闺怨词典型模式探讨》闺怨词具有显著的空间特点,具有虚拟性,为男子代言体,称为幽闭空间,纸上园林。虚拟空间的基本元素构成了闺怨词的基本内核,写闺怨词就会流连于闺阁庭院,独具一种幽怨、凄美的格调。本文主要分析了庭院的感情地点和闺怨词的感情模式,独具代表性,视角比较新颖,所用资料非常的详实,结合了园林方面的知识,文笔优美,分析了闺怨词的典型描写空间。但是题目有些问题,和文章内容不太符合。

诸葛忆兵的《晏欧“采莲”词论略》诸葛老师几年前写过采莲札记,提出唐宋的采莲诗词是歌舞酒宴上的采莲模写的观点,从而想象采莲舞蹈的模式。晏欧的采莲词自然也是此等模式。然后具体分析了晏欧的采莲词。分析采莲词的舞蹈因素。第一从词牌的角度,主要采用《渔家傲》,创调主要是为采莲词写的,论据南宋八首采莲歌曲五首主唱都是渔家傲;宴殊的《渔家傲》“神仙一曲渔家傲”等。第二是装束方面和动作,罗衣轻带,为舞蹈所用,动作也是经过编排的。(水面滑行和采莲动作),还是要写艳情的,特别是鸳鸯的动作很具代表性。鸳鸯的动物的阶段性很具有代表性,也代表了宋词中的男女情爱发展过程。最后也强调了晏欧词的不同,欧阳修张扬,宴殊更加沉稳。整体而言,在词中加入舞蹈的因素,开辟了新鲜的视角,很有新意。

王晓骊《题画词和词意画》讲词画之间的关系和互相之间的交融发展。分为几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诗画一律与诗画互融,诗画一家的情况。第二部分集中为题画词的描述,题画词之间的互相唱和非常显见。使得诗中带有画意,影响了诗词的创作风格。第三部分,讲词意画,词意画是根据词来创作的画,可以说是艺术话语来解读词学,词画之间要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既要表现词又不能成为词的奴隶。词画之间互相交配来推动着互相的发展,用绘画来解读词,提供了一个新鲜的视角,画家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审美取向,以绘画为接受载体,赋予词以新的意义,从而丰富了词史发展的内涵。诗画都作为中国的国粹,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发展。

李静《宋代酬赠词的性别差异》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女性的酬赠词,以女性为赠送对象,主要内容集中为对女性色艺的玩赏,风格比较单一,摆脱不了花间的视角。相对而言,以男性为主的赠词则表现出内容和风格的多样化,包括文人士大夫之间公私游宴、迎来送往,觥筹交错之间常以词酬赠,或述樽俎宴筵之乐,或叙离情别意,甚或借杯斝壶觞以自述心志,时至南宋,酬赠词的内容扩展到共商国计的内容。出现很多的酬赠词的经典。论文最后的一部分来论述其成因。受花间范式的影响以及士大夫的审美和主体的自我认知方面的影响。对女性表现为一种审美消费,男性之间的互相酬赠是一种对等的关系,基于人生际遇和个人情感差异,会表现出平等的交流。本文的主要论点是不容置喙的,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会明显的影响词作的风格和内容,在原因方面只强调了性别差异,缺乏进一步的时代背景分析,有些流于表面。但是分析也在性别差异上进行了稍加深入的研究,论述了其中的流变。但其中提到的所有的词作都是男性来作的,是否作者的性别差异也会影响到主要内容。

张翠爱《宋代休闲词对当代休闲生活的借鉴意义》生活在当代社会,受到各种名利的影响,人们的身心都受到了污染,因此分析宋代的休闲词对当代人生活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作者首先定义了休闲词,强调词中人的心灵全面放松,追求身心愉悦的特征,在文中强调人要融入自然中,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得到心灵的全面放松,分析了很多优美的自然风景词作。其次,强调了人类应该超越名利的追求,追求真善美的人性本质,运用了西方的理论分析,超越名利富贵的限制才能获得悠闲的生活。其次拥有平常心,避免烦躁和忧虑,人才能和社会和谐相处。本文的作者通过宋词中休闲元素的分析为现代人急躁的生活提供了警戒和借鉴,倡导一种和谐的生活方式,是属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倡导现代社会中的人们要学会养生和放松,这种休闲的生活方式是我们所欠缺的,也是我们应该去学习和追求的。因此文中倡导的理论非常的宝贵,值得大家阅读和学习。可以在读宋词的过程中寻求休闲的生活。但只是说明性的文字,在学术论文中的论证还欠缺一些,可以去还原宋代人的休闲方式,为现代人还提供借鉴。

譚新红《论宋词“绝唱”》对宋词“绝唱”的统计,第一部分概述了哪些宋词被称为绝唱,第二部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绝唱词的作者分析,在各个作者中作品所占比重,绝唱的发现者,最早为苏轼,大多是宋代词评家发现的,很多绝唱被后世忽略,没有当作重点,分析了“绝唱”的时代分布和题材分布,咏物词的绝唱最多,因此全文围绕着后世文学批评家评出的“绝唱”作品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作了较为有价值的总结归纳,但是却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原因分析,内容较为简单,仅仅限于表面现象的分析,原因深度挖掘不够。在评价“绝唱”时期,理性评判和情感冲动因素应该怎么区分,非常难判断,有时只是评价者的一时兴起便说的,因此评价标准很难去界定。题材分布方面也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比如咏物,但到底是咏的什么物,是不是有类似的方法题材出现,因此有继续深入探讨的可能性。

词的艺术风格方面,三篇,分别叙述了次的声律特征,戏剧冲突及艺术特征。

田玉琪《唐宋词调字声与“又一体”》集中在词的格式之上,说明词调的“又一体”现象,集中在两个方面,“律句与又一体”和“拗句与又一体”。对字声的归纳和句法的总结方面作了相应的补充。对句法的平仄进行了相应的总结。对律句而言,分辨何为正体、别体、偶用、误用很重要。同调作品中,既有律句又有拗句的现象值得辨析。而从词调体式总的情况来看,同一词调,拗句向律句转化也是一个总的发展趋势。本文研究词的格调形式,内容扎实,学到了很多的常识。

宋秋敏《唐宋词中的“戏剧”冲突》首先进行“戏剧冲突”定义,人与人之间,心理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从冲突对象来进行区分定义。人与人之间分为有声与无声,环境和时代背景也会对人的心理构成极大的影响,因此造成的冲突也很激烈。第二部分分析了冲突的构设手段,分析了一些词中用到的表现手法,集中情景描写,巧设悬念,无声和停顿的使用等等的方法来增加一种戏剧性。词与戏剧本属于不同的文体,有各自不同的显著的特征,而本文分析了词中的“戏剧性”,体现了两种文体之间的相互交融和影响,为我们分析两种文体的作品提供了多样的视角和研究手段。全文的分析很清晰明了,作者的逻辑思维很好,具有说服力。但意犹未尽的就是结语中的内容丰富,并没有都进行透彻的全部介绍,可以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发挥。

张巍《宋代歌词艺术系统论略》文学不再是单一的文本,词艺术系统包含了乐工、词人、歌女、听众、书商、读者共六类行为主体,他们运用乐器、毛笔、歌喉、雕板四种艺术工具,生产出了乐曲、歌词、歌声、词籍四种艺术产品,其中的活动分为制曲、填词、歌唱、传播、接受五个方面。宋代歌词艺术系统产生的关键是歌女们的歌唱,但如今,当词被广泛用以阅读时,艺术系统实际上就已消亡。本文通过对以上提到元素的具体详细的分析,简要的论述了词的艺术系统。众所周知的,词的起源便是用来歌唱的,因此回归到词的本源来分析艺术系统也具有一定的意义。最后,论文中也强调了听众、雕版、歌集等的客观因素。系统的划分要注意逻辑性,逻辑性不是很强,划分标准不是很明显。

词的发展流变,五篇,集中表现为诗词文体的相互影响。

张振谦的《宋代“以词为诗”现象探析》一反当前研究“以诗为词”的研究高潮,反述“以词为诗”的发展概况,表现以及对宋诗的意义,此现象从唐代就出现,经过宋元明清,在明代时,该理论首先被提出,表现在很多方面,集中表现为集词句为诗,化词为诗以及以词境入诗境,词的发展对宋诗也有很大的影响,原因在于唐诗发展到极盛,需求变化,而宋词也在宋代发展迅速,对宋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影响了宋诗的风格,增加了柔情,扩展了风格和题材,奠定了一种细腻的感情基调,开创了一种新的格式,值得研究。同一时代不同学体之间都会相互产生影响,互相之间的渗透和创作都显示了当时代的风格,同时也为不同的文体带来了更为多样的体验,值得后人做详细仔细的研究。

黄贤忠《论北宋初年曲辞的市井流向》以柳永的生平和词作为例。从柳永的生平看柳永的创作环境。受众对象是市井小民。受到市井小民的欣赏,但却受到了士大夫的批评。受欢迎的原因有他的写作内容,对富贵和艳情的追逐,关注个人的贴身感受。非常的口语化,所以受到市井小民的欢迎。从风格倾向看看庶民的审美倾向。从柳词的用调看曲子的艺术形态在宋代的变迁,宋代士、庶阶层间曲子的使用有很大差异,柳词有很多的长调,注重音乐性和新颖性,他所交往的主要朋友或为市井庶民,或为落第举子,或为酒楼娼妓。其创作环境或是羁旅穷途、或是妓馆勾栏。其创作目的或为娱乐、或为生计、或是为了抒情达意。而传播途径则是从歌妓到庶民。柳永的曲子词在当时市井曲子词的创作受到了民间曲艺和歌舞的影响,并表现出了进一步向戏曲演进的趋势。柳永在曲子词向戏曲的流变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黄海的《南宋词“诗化”原因之探讨》首先介绍词体自身的发展,以音乐的附体进入到文人的手中,进入了文人的世界,文人既作诗又作词,不自觉的将作诗的技巧带入到了词中。北宋时期,词的文体意识非常的明显,苏轼不受拘束的创作,强调词的文学性,为南渡之后词的诗化创造了条件,一个时代的文化心理,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南宋人们认可词的诗化”, 折射出文人士大夫的自信和自负。南宋士大夫文人有着强烈的精英意识,表现出崇尚清雅的品味,同时具备喜欢思考重理性的思维特征,这些社会文化心理促进了词的诗化”,词体在南宋逐渐取得较高的社会认可,为清代词的繁荣铺垫了道路。因此南宋词的“诗化”也是受到了时代的影响,这是必然的,但其实诗词之间会一直的相互交融和相互影响,应该以全面的视角来进行分析。

刘红鳞老师的《唐宋词的诗化历程》,全文分三个部分,首先说明了词的文体特征,强调了词的文化、音乐、体式、美学的特质。第二部分讲了词的诗化内涵,词的诗化也体现在多个方面,从词心、词境、词品、词风、表现手法方面来分析词的诗化。词从诗的模体中孕育而成,又回归到诗的怀抱之中。最后讲了唐宋词的诗化历程,唐宋词的诗化历程经历了萌芽、生成、发展、蜕变四个阶段。萌芽是苏轼之前,虽然没有明确的理论,但是整体走向还是很明确的,代表是冯延巳和李煜。生成是苏轼的诗化理论的创作和实践。发展成熟阶段,以辛弃疾为首的言志派。分离蜕变过程。整篇文章有自己的理论系统,以自己确立的诗词区分的标准梳理了整个词的诗化的过程,梳理中有自己的一套系统存在,脉络很清楚,但只是宏观的概括,不免有些流于表面了。但其中的一些观点也给人新颖的视角。但太过提纲了,有些话语和定义不是很清楚,比如晏欧词中如何体现了诗化的特征,以及苏轼的自觉的诗化理论值得商榷。

王慧刚的《论陶渊明与宋词的清雅化走向》写了陶渊明对宋词的影响。陶渊明清雅的人格对宋词的影响,他清雅的生活方式受到了宋人的模仿,重点讲了三种生活,采菊东篱,陶渊明抚琴,闲饮东窗的悠然的饮酒方式,他为宋词的清雅提供了一种创作环境。他创作出的田园风光提供了全新的审美视角。陶渊明在他所在的环境确实是比较特殊的存在,但他这样的创作对宋人的影响还需要提供更加明显的特征。其次就是对清雅的界定,清雅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并没有明显的界定,论文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本次会议中印象尤为深刻的就是各种文体之间的相互交融和影响。时代发展愈后,文体愈加的繁杂,尤其在宋代时期文体的界定愈加受到学界的重视。但是文体发展到繁盛时期,各大文体之间相互交融影响,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次词学会议中,受到学者重视的就是诗词之间的相互交融,除此之外,诗、文、赋、曲之间也有很大程度上的交融。如宋秋敏老师的《唐宋词中的“戏剧”冲突》分析词对戏剧因素的吸收,再者,如杜甫的“以诗为文”、韩愈的“以文为诗”、古体长篇和排律对汉赋特点的吸收等现象都表明了文体之间的相互交融。但有一点需要强调的就是,学者似乎会落入一种认识误区之中,认为文学文体中会有尊卑差异,例如诗尊于词,文尊于曲,实际上,诗词文曲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不同的格式以及语言风格,并没有什么尊卑的界定,不能以流传的区间作为文体尊卑的界定标准。只是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不同时期的某一文体表现的更加卓越突出而已,并没有等级上的差别。这并不是对文体“本色论”的否定,只是过多的文学界定只会影响文学本身的发展。

而文体之间的相互交融有其必然原因,简要分析可以有如下几点原因,第一,文学发展的本身需要,某一文体发展到某种阶段,达到极胜,自然会寻求别种方式来另辟蹊径,以图进一步的发展,这种发展趋势可以从诗在唐代的发展来看,唐诗的发展一般被人分成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晚唐的诗学风格已经和盛唐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向奇绝险怪的方向发展,盛唐诗歌发展到极盛,无论是声律还是格式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致使晚唐的学者大多从诗的内容和用字等方面入手,深入研究。而这一时期,诗就很容易受到其他文体的影响,转而借鉴其主要特征来开辟新的诗学境界,宋诗的创作很明显的受到了宋词的影响。第二,受时代背景的影响,唐诗在唐代极盛的时候发展,明显受到时代张扬的影响,会吸收汉赋铺陈排比、格式宏大的特征,从而有了长篇的古体和排律等明显具有汉赋特征的诗的存在。晚唐时期,受当时世俗生活的影响,诗的创作也很明显的带有了传奇小说的特征,更加的奇绝险怪。第三,特殊人才的出现,在文体需要革新的时候,那些独具文学天赋的人就显得尤为的重要,文体的发展需要他们的引导,而由他们带来的文学风气往往会在文坛上掀起一片高潮,从而促进文学的发展。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无论各文体之间再怎么相互影响和交融,各文体的自身容忍度也是有限的,也就是文体的包容是有限的,都不会有本质的改变,会始终表现它本身的特征。比如说“以文为诗”,它的表现其中之一就是在诗中加入像文中的一些议论,但是议论的篇幅和格式都要受到诗它本身格式的限制,不能任意妄为,仍要遵循诗的格律和格式要求。

本次参加词学会议,学到了很多论文写作的方法,可以为以后的写作提供借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做简要的记录。

首先是选题立意上。论文的选题不在于大,而在于精,要切中要点,问题要新颖。在本次词学会议中,论文的选题大都比较宏大,导致论文中的一些典型的问题都没有得到具体的解答,使得论文还有很大的补充余地,比如说《论辛弃疾词中的地名研究》,并没有对辛弃疾词中地名的具体使用作出说明,《唐宋词的诗化现象》则更加的宏观,只是宏观意义上的界定,文中提出的好多观点都可以单独的作论文探究了。因此在文章的选题立意上,可以从小的方面入手,首先要搞清楚自己本篇文章的意义何在,立意到底要突出表现什么,才可使文章不致偏离主题。

其次是关键概念的界定。一般论文的关键概念都可以表现在它的标题之中,而本次词学会议,问题尤为明显的就是关键概念的界定不够清晰,如《论陶渊明与宋词的清雅化走向》中的“清雅”概念,《论冯延巳词柔婉清雅的词体特征》中的“女性词”的界定,一篇文章概念的界定直接影响到了此篇文章的定义和走向,是基础方面的内容,对读者把握本篇文章的主旨有着很大的影响。

其次是论证方法。首先要强调的是看问题的视角,本次学术会议中,领略到了诸多精彩的论文,有些论文的立意切入点非常的新颖,选题很新,发挥空间很大,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其次就是在论证问题上,要做到全面考虑问题,从多个角度切入。论据要有理有据,清楚明了。

论文的结构方面。无论是遵循旧有的原因、表现、结果、影响等方面来分析,还是另辟蹊径,要让文章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让读者读起来清楚明了,说明问题也更有理据。因此参加本次学术会议,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方面的东西,还在论文的写作方面有所感触,希望可以对以后的写作有所裨益。